※詩.聲.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※
李蕪〈倒影,或者獨我的遊戲:李蘋芬《初醒如飛行》的個人生命蹤影〉(上)
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時出版第一本詩集《初醒如飛行》,集中主要收錄的是她在24、25歲時的創作。閱讀這本詩集時,我們會注意到其中不少的詩作似乎倒映著作者生活的片面,同時也溶入她自身的經驗及感思,一段歲月的軌跡及其蹤影,在文字裡留下了雪泥鴻爪。先引詩集裡頗獲好評的詩作〈醒在果核上〉,這一篇亦可看出作者的慧黠:
李蘋芬〈醒在果核上〉
草在長 玻璃在碎
雲和果皮在黑
鐵皮屋在醒
皮膚的汗
在熟
謎語一般可愛
的草,你種的透過
玻璃像貓眼
那樣驕傲
黑而且亮
我站在角落
來自發汗的雲
若不是熱
枝椏也有黑色
醒在一顆果核上
屋裏都是壞掉的草
我踏出泥
次日
交還名字的部首
給那些
眼裡的荒原
它的意象新穎、別致,節奏輕盈,情感卻有深沉之處。乍讀時並不好理解,詩人陳義芝在詩集推薦序〈插下一面風旗──讀李蘋芬詩集〉裡提及這首詩:「非常有身體感。草不再是草,玻璃不再是玻璃,全成了身心靈的借喻,果核的象徵於是變得曖昧歧義。」當我們去推敲詩中的一些詞語時會發現:
詩人巧妙地運用自己的名字「蘋芬」設下謎語:名字中有「蘋」,可能以蘋果作為自我的比喻,果核或許即指自己的內心,或是其所嚮往純粹的核心、事情的本質﹝按﹞;「蘋芬」都是草字頭,「草在長」、「謎語一般可愛/的草」、「屋裏都是壞掉的草/我踏出泥」,可能是指情感的滋長,以及後來被踐踏的心路歷程;「次日」(走出這段感情後)「交還名字的部首」,把「蘋芬」的「艸」交還,眼底只剩荒原。另外,這是聊備一說的:「芬」拿掉艸字頭變成「分」,亦宛如情感結束的暗示之一。
呂佳機〈遺忘名字的速度:李蘋芬在《初醒如飛行》〉的採訪文裡,曾以「倒影,或者獨我的遊戲」歸納個人閱讀李蘋芬詩集的感受,並提及:
「整本《初》集之中,幾乎從不避諱第一人稱,令人好奇,詩人如何想像詩中的那個『我』──她是作為化身,或者是一種投射?李蘋芬笑答,她從來不會特別避諱『我』這個字眼,『為什麼要避諱呀?』經她一問,我才發現自己好奇的問題其實是:詩人幾乎如同日記體一般的形式,是一個看似簡單,在詩壇中卻並不常見的特出之處。」(《幼獅文藝》,2019年8月號,總第788期)
李蘋芬並不避諱詩中所顯影的自己、記錄的生活及其相應的感受,「若『我』不會傷害這份至美,則這些物件便能被留下」,這些與自己相關的詞語、物件便能被留下;不僅如此,〈醒在果核上〉這類的詩作,因此還增添一些文字上的別趣。
〆〆〆〆〆〆〆〆
#李蘋芬 創作,Instagram:pingfenli
#李蕪 選篇、詮釋,粉專 蕪地芳草
#林依儂 手寫、襯圖,Instagram:writingxphotography
(所襯照片,亦為依儂拍攝)
※聆聽 #鹿人乙 朗讀,請至:https://youtu.be/Yict-M2afs0
※收錄於《#初醒如飛行:#李蘋芬詩集》(啟明出版,2019年4月30日)。「每天」今日分享詮釋之全文(含三首詩),我們拆成上下篇,明晚分享下篇;我們曾於2019年6月分享〈醒在果核上〉,此次與「每天」合作,詮釋上有所增補,並更換手寫段落。
※李蘋芬
一九九一年初夏生,師大國文系、台大中文所畢業,現為政大中文博士生。愛小動物和美的事物,駭怕巨大岩石、水晶和洞窟,曾獲詩的蓓蕾獎、台北文學獎等。
※林依儂(手寫者)
新竹人,現居屏東。世新大學平面傳播科技學系攝影組畢業。熱愛攝影及手寫,經營手寫、攝影IG:writingxphotography